NEWS
档案馆作为留存人类记忆、传递文明成果的重要场所,在社会文化体系里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公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档案馆侧重于收藏、保管及利用档案资源的功能定位,已无法满足当下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在保持档案本质属性的前提下,推动档案馆向满足公众多元化需求的公共文化空间升级,已成为档案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这种转变,一方面体现了档案馆的服务理念、功能亟须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表明了重塑档案馆价值定位的必要性。本文在论述档案馆向满足公众多元化需求的公共文化空间升级的基础上,系统探究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拓展路径和价值重塑机制,以便为处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档案馆实现创新发展给予理论层面的有力支撑及实践方面的有效指导。
一、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要求
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界定与理论演进
公共文化空间是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构筑的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场所和文化活动在内的物理场域,其不仅具有地理学上的空间意义,还体现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共精神。随着公共文化空间相关研究的开展,公共文化空间的理论建构逐渐走深走广。纵观我国公共文化空间研究,其理论发展逻辑呈现出“西学中用”的现象,即以西方社会的场景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为底座,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本地化要素的搭建。
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时代要求
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信息生产、传播及利用的模式,数字技术的普及提高了档案信息保存及检索的便捷性,网络技术打破了档案利用的时空限制。在此背景下,档案馆势必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定位,从过去被动的信息保管者逐步向主动的知识提供者转变,并且要致力于成为文化交流的推动者。
公众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化态势,成为档案馆功能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及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公众对各类文化产品及相关服务的需求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传统的档案查阅服务已难以满足公众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深层需求,档案馆亟须开发多元化文化服务产品,以契合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文化政策的导向作用也为档案馆功能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要创新培育公共文化空间。因此,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拓展路径
从档案保管到文化展示:展览功能的深化
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不应局限于保管功能,而应同时具备文化展示功能。档案展览是档案馆展现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关键途径,应在内容策划、技术运用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创新,成为公众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内容策划方面,档案馆应聚焦重点主题栏目的时代性和社会性。通过深度挖掘档案资源,策划能够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展现社会脉络、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题展览。例如,围绕改革开放、城市变迁、民俗文化等主题,整合档案文献、历史照片、实物展品等资源,构建立体化的历史叙事体系。同时,要注重展览内容的故事性和情感性,借助个人档案、家庭档案等,还原历史场景中的人物命运与情感记忆,增强展览的文化感染力。在技术运用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档案展览的时空限制,重新定义了观众与档案的互动模式。通过在档案展览中引入多维度互动机制,公众从被动观赏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展览空间中引入场景复原、角色扮演等技术方法,既能为公众提供虚实结合的沉浸式参观场域,又可为公众构建立体化的历史理解框架。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公众的行为数据,档案馆可精准掌握公众需求,实现展览设计的优化迭代。
从信息查询到知识共享:教育功能的延伸
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教育功能集中体现在历史普及、知识传播、道德教化与思想培育等方面[4]。档案馆要拓展教育功能,应突破原有的信息存储者角色,朝着知识生产者的方向转变,这既要求革新教育理念,也要求升级信息处理模式。依托馆藏资源优势,建立开放的知识共享平台成为档案馆拓展教育功能的重要路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档案馆能够搭建档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需科学评估涉及敏感信息档案的开放性边界,在严守保密规范的前提下,分类开放档案数据库,推进档案资源的开放共享。经过整理的档案资源不但是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内容创作的核心素材,更是档案知识社会化传播的重要支撑。
从静态服务到动态交流:社交功能的开发
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拓展,既要深化固有职能,也需探索新型服务形态。档案馆可借鉴图书馆等社会机构的社交功能开发经验,推动其从静态服务向动态交流转变,构建促进社会交往和文化互动的公共平台。档案馆的传统功能以档案收集、存储及信息服务为核心,物理空间规划强调工作人员与公众业务对接的便利性,形成严格的功能分区与级别划分。由于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公众前往档案馆的核心诉求以完成档案业务为主。为突破这一局限,拓展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交功能,除保留基础的档案查阅和展览空间外,档案馆可增设公众交流区、多功能活动室等新型空间,满足读书会、档案文化纪录片放映会、档案文化沙龙等不同形式文化活动的物理空间需求。档案馆以新型物理空间为基础,围绕核心资源构建文化社群,既能提升活动的专业性和吸引力,又能搭建起档案专业知识与公众认知之间的桥梁。随着社交媒体在各行各业的深度渗透,其创新实践为档案馆的社交功能开发提供了新视角除优化物理空间外,档案馆可依托新媒体开通微平台,进行微传播,开展微服务,为公众提供基于移动终端的即时档案信息服务与互动空间。这不仅拓展了档案馆服务公众的渠道和途径,而且以碎片化触达、持续性互动等优势,精准响应了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档案信息需求。
三、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重塑机制
历史记忆与集体认同的构建
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在构建历史记忆以及集体认同方面承担着重要角色。档案馆留存着国家、地区、群体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构成了价值认同与社会凝聚力的深层根基。通过对档案资源的系统收集、整理、展示,档案馆能够构建完整且准确的历史记忆体系。有关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变革及文化传统的档案记录,为后人了解历史真实情况、传承文化基因提供了关键依据。例如,抗战时期的档案能够让公众了解民族反抗侵略的历程,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改革开放时期的档案能够增进公众对社会发展成就的认知与认同。档案馆肩负着修复与重建历史记忆的职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多重因素导致社会历史记忆可能出现断裂或发生扭曲,档案馆能够凭借档案资料的可视化呈现,助力社会公众重新认知历史,修正历史认知偏差。此外,借助口述历史采集、民间档案征集等方式,档案馆还能补充或修正官方历史叙事内容,描绘多元立体的历史记忆图景,塑造兼收并蓄的集体认同观念。
文化传承与创新平台的搭建
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不仅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而且应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在此平台上,传统文化能实现活态传承,当代文化能得到忠实记录,未来文化能完成合理孕育。在文化传承层面,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的系统性整理与研究,档案馆可以揭示档案中蕴含的文化发展规律。为文化传承提供历史依据。例如,修复传统工艺档案可让已经失传的技艺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研究民俗档案能够为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的延续提供有力支撑。除此之外,档案馆还应运用数字化技术,将珍贵的文化遗产档案转变成为可广泛传播的数字资源,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在文化创新层面,档案馆是文化创意的灵感来源。档案所记录的历史故事、人物传奇、图像符号等内容是文创产品开发的重要素材。通过与文化创意企业合作开发以档案资源为基础的文创产品,能够推动档案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档案馆所提供的专业档案服务,能够帮助创作者深入理解档案的文化价值。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文化现象呈现出间断性、片段化、碎片化等特征,若缺乏行之有效的保存和记录方法,就可能会在未来形成文化层面的空白区域。档案馆应主动收集能够反映当代社会生活以及能够促进文化创新的素材,规范整理为档案资料,为后世留存完整的时代文化记忆,确保文化传承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社会包容与公共参与的实现
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在推动社会包容与公共参与实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为实现社会包容,需剔除档案利用的多元壁垒。在物理层面,要为残障人士配备无障碍设施;在经济层面,要推行免费或者低收费服务;在技术层面,要为对现代技术缺乏了解的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确保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公众都能平等获取档案文化服务。公共参与是档案馆保持活力的重要源泉。档案馆要实现从“为公众服务”到“与公众共创”的转变。例如,招募志愿者参与档案管理、展览策划、教育活动等工作,开展众包项目,为公众参与档案数字化处理、标注、研究等提供有效途径。这些举措既能够整合社会人力资源以提升档案服务效能,又能强化公众的文化参与感与主体意识,实现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