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一、数据要素视角:激活档案信息资源的核心
档案: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高质量数据要素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其中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地位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激活其倍增效应。社会化大数据爆炸式增长的同时,其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使得高质量、高可信度的数据源成为推动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关键稀缺资源。
档案作为国家和社会在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真实、完整、系统的原始记录,其内在的数据价值在这一背景下得以彰显。与来源复杂、易于被篡改的互联网数据不同,档案数据因其法定的形成程序、严格的管理制度、独特的凭证属性,天然具备权威性与可追溯性,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可信数据基座。例如,在人工智能产业中,高质量的标注数据集是训练高水平算法模型的关键,而气象、医疗、司法、金融等领域的历史档案,恰恰能为相关垂直领域的大模型提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优质训练语料。同样,在生物医药研发、精准农业、环境科学等前沿领域,长周期、系统性的观测记录与实验档案,是揭示复杂规律、实现科学预测、推动技术突破的基础性数据要素。因此,档案数据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性信息资产,其系统开发与利用,直接关系到新兴产业的成长速度与发展质量。推动档案数据要素的高水平供给与高效利用,已成为赢得未来科技与产业竞争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路径探索:档案数据要素化的实现机制
将处于沉睡状态的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可流通、可利用、可增值的数据要素,是档案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转化绝非简单的数字化扫描,而是需要构建一整套从资源管理到价值释放的实现机制。该机制的起点在于构建高度标准化、规范化的数字档案资源体系,通过统一数据格式、完善元数据标准、构建安全存储架构,确保档案数据的一致性、可发现性与长期可用性。在此基础上,需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档案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和知识化挖掘。
知识图谱技术的运用,能够揭示档案内部及档案之间隐藏的实体、关系和事件逻辑,将孤立的案卷转化为互联的知识网络,从而支撑复杂的语义查询、智能推理与深度分析。同时,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的引入,可在保障数据主权和个人隐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新型共享模式,为档案数据在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中的安全流通与融合应用扫清障碍。在此进程中,档案部门的角色也需实现根本性转变:要从被动的记录保管者,转变为国家数据要素市场中积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档案部门应成为高质量公共数据产品的核心供给方,主动参与数据资产登记、价值评估、市场化定价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并在数据治理、数据标准制定中发挥其专业优势,为数据要素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贡献档案智慧。
二、创新支撑视角:赋能科技自立自强的全链条服务
过程记录: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凭证
科技创新的真实面貌,并非一条由辉煌成果铺就的直线,而是一张充满试错、迂回与偶然发现的复杂网络。档案的独特价值,恰恰在于它完整、真实地捕获与固化这一创新过程。科研档案、重大工程项目文件,并非仅是最终成果的静态证明,更是动态的“创新记忆体”。它完整记录了一个初步设想从萌芽、探索到成熟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其中不仅包含最终成功的技术路径与实验数据,还详细记录了那些曾被放弃的方案、失败的实验、未解决的难题以及决策过程中的争论。这些看似无用的信息,恰恰构成了后续创新活动最宝贵的知识财富。它们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历史镜鉴,使其能够避免重蹈覆辙,绕开已被证明走不通的技术路径,从而显著提升了研发效率,节约了宝贵的智力与社会资源。当关键技术攻关陷入困境时,回溯相关历史档案,往往能从前人的探索中找到被忽略的线索,获得突破性的启发。因此,档案所提供的全生命周期凭证,本质上是在为整个社会的创新体系构建一个可供反思、学习和继承的知识地基。它确保人类智力成果的积累不会因时代变迁而中断,而是能在坚实的凭证链条上,实现不断演进与飞跃。
知识服务:面向未来产业的知识转化与情报支持
在未来产业的激烈竞争中,信息优势即战略优势。档案部门若要摆脱“守藏吏”的被动角色,就必须向主动的“知识炼金师”转型,将馆藏中沉睡的海量原始记录,转化为能够洞见趋势、指导决策的战略情报。这一转型要求建立一种全新的服务范式,即从提供文献原文的信息传递,升级为揭示深层规律的知识提炼。通过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等技术,档案工作者可对新能源材料、生物合成技术等前沿领域的档案集群展开深度分析,自动抽取关键实体、识别技术演进路径,并构建领域知识图谱。此类分析能够清晰呈现某项技术过去数十年间的兴衰更迭、不同研究团队的学术传承关系,以及关键专利布局的演变趋势,从而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这种基于长周期数据的“情报考古学”,其结论往往比依赖短期市场数据的预测更深刻可靠。它可协助政府决策者在产业布局中,识别出尚处于萌芽阶段却真正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方向;能支持企业在研发战略制定中预判竞争态势,找准自身技术的突破口。这一面向未来产业的知识转化服务,本质上是将档案馆提升为战略情报中心,让尘封于历史档案中的智慧,转化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能。
权益维护:保障创新成果与科研诚信的基石
在鼓励社会创新的过程中,既要对创新成果进行有效保护,又文化赋能:涵养鼓励创新的社会土壤与工匠精神信是学术生态健康发展的基石,而科研档案是验证研究真实性和原创性的核心证据,是明确科研成果归属权的重要依据,更是成果受到质疑时回溯和自证的根本凭据。通过对权益和诚信的双重保障,档案为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发展构建了公平、透明且可信的制度环境。
三、治理现代化视角:夯实产业升级与社会发展的文化根基
决策支持:提升产业布局与风险防控的前瞻性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战略任务。档案为这类前瞻性的长远规划提供了重要视角。档案管理涵盖了对历史记录、文件、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存储、保护、检索和利用过程。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决策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产业发展脉络,预测未来走向,从而制定更科学有效的政策战略。在风险防控方面,档案为复盘活动、经验总结等提供了详尽的案例库。它能够为追溯风险的源头、理解危机传导机制、评估不同应对措施的实际效果提供数据支撑。这种基于历史证据的深度学习,使各项决策能建立在对过去经验系统性反思的基础上,推动治理实践在审慎中稳健前行,显著提升整个体系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
"文化赋能:涵养鼓励创新的社会土壤与工匠精神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新型生产力形态,其意义不仅在于技术与经济层面的革新,更延伸至文化与精神领域的深层演进。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需营造崇尚首创、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尊重匠心、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档案作为历史记忆的载体,记录了无数鲜活的创新故事与奋斗者的精神足迹。借助数字化展览、影视化呈现等现代传播手段,这些内容就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递价值与精神的重要媒介。这些具体、生动的内容,能够激发年轻一代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拼搏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实现梦想的征程中谱写壮丽的青春篇章。工业遗产作为人类工业化、城市化与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见证,其档案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通过对工业遗产档案的系统挖掘与创新活化,结合图、文、声、像并茂的数字叙事方式,对工业遗产资源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展性展示,能够直观再现工业遗产档案的生动面貌与时代精神,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注入深沉且持久的文化动力。
人才基石:赋能国民科学素养与终身教育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归根结底在于劳动者素质的跃升。这要求教育体系必须超越传统以知识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培养具备深厚科学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质劳动者”。在此过程中,档案资源为教育范式的深刻变革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践载体。相较于教材中经过简化、呈线性发展逻辑的科学史与社会史,档案以其原始、复杂、多维的形态,为学习者打开了通往历史场景的窗口。当学生接触科学家记录失败实验的真实笔记、政策制定者面对两难抉择的会议纪要、工程师解决技术难题的反复修改图纸时,他们所收获的已不再是标准答案,而是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切身感悟。这种基于原始凭证的探究式学习,能够有效训练学习者在纷繁信息中辨别证据、构建论点、理解复杂性的核心能力,从而将科学精神与实证思想内化为稳定的思维习惯。将档案资源系统性融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其实质是为整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机制注入求真灵魂,夯实国民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根基。最终,这种以档案为媒介的教育实践,将塑造出能够直面不确定性、善于从复杂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的新型劳动者,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提供最深厚、最活跃的人才支撑。
文源:山西档案 2025(11)
作者:李赵法(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