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依赖于经济发展的推动,还需要从文化层面挖掘乡村内在的精神价值与文化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智慧和审美理念。然而,非遗的传承与利用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传承人断层、遗产流失及传播形式单一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以下简称“非遗档案”)的挖掘与利用作为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为非遗的传承、传播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基于此,本文将以非遗档案为研究对象,结合乡村振兴的背景,探讨其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具体路径与实践意义,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思路和可操作性建议。
一、非遗档案的特点及价值
1.非遗档案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对文化进行持续创新、发展、弘扬和积累的过程中积累的成果,其内涵很广,可以是民俗活动,传统艺术,口头表达以及其他具有特色的化形式。随着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非遗”这一概念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线。非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的生产生活方式、审美价值观等。而非遗档案则生动地保留并记载了这些历史文化内容,具备地域性、民族性特点。非遗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保存和记载它的档案载体自然也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文献、磁带、胶卷、光盘等载体形式,以及音频、视频等记录手段,逐渐出现在非遗的保护和开发中,使非遗档案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特点。
2.非遗档案的价值
非遗档案承载着各个地区和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与精神文化内涵,记载着各个区域和各地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风貌,保存了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某个区域或者某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从而为非遗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载体。
二、非遗档案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
1、文化意义
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特定地域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档案的建设和利用,不仅能够保护传统文化,还能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方面,通过对非遗档案进行系统性梳理和保护,可以使乡村更好地发掘自身的文化特点,打造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通过对非遗档案的挖掘,可以对当地的文化产业、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通过对民间手工艺、民俗活动的记载与整理,可以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与文创产业的转型升级,并为当地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外,非遗档案也是乡村文化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非遗档案资源,学校和社区可以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及综合素质。
2、精神意义
非遗档案不仅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精神价值的传承方式,蕴含着民族智慧、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可以进一步凝心聚力,提升当地群众的精神风貌。比如,民俗活动中的团结精神,手工艺中的工匠精神,传统音乐中蕴含的“和”观念,通过档案的记载得以传承与弘扬。这样既可以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又可以提升他们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同时,利用非遗档案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道德教育等形式,能够使当地群众形成勤劳节俭、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另外,建立非遗档案保存、传承机制还能加强城乡间的文化沟通,进而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因此,非遗档案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能够为乡村注入精神力量,推动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3、经济意义
非遗档案不仅在文化和精神层面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利用非遗档案资源,可以发挥其经济效益。比如,将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流程、制作要点等用档案形式记录下来,为后续的产品研发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进而促进非遗手工艺品的市场推广。另外,非遗档案也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内容支持。通过对民俗活动和传统节庆的挖掘,能够打造有地域特点的文化旅游品牌,从而使更多的游客走进乡村。同时,非遗档案还可以推动乡村文创行业的发展,将其与当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把这些非遗元素融合在生活用品当中,以此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利用,进而提高乡村文创产业的经济效益。
三、非遗档案助力乡村振兴路径分析
1.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政策引导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非遗档案的保护与传承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相关部门作为引领者,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要提升对非遗档案保护的重视程度,并将其紧密融入乡村振兴的总体布局之中。这既是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具体的政策和规划予以支持,并制定具体的目标、任务及实施途径,保证各项举措与现实需要准确契合。同时,相关部门还应注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非遗档案提供长期、稳定的制度保障。除了加强政策引导外,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公众对非遗档案的认知与重视。通过媒体宣传、文化活动、普及教育等方式,对其文化内涵与魅力进行深度发掘与展现,使更多的人认识到非遗档案的价值与意义。
2.科学高效的非遗档案保护与传承体系
非遗档案工作的核心在于系统化地整理与有效的传承机制建设,这是确保非遗得以完整记录与延续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在非遗档案建设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须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非遗档案保护与传承体系。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非遗档案数据库,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有关部门应牵头组织专业团队,对各级非遗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和分类,形成分层次、分区域的非遗档案目录。同时,推动建立非遗档案的共享机制,通过构建公共非遗档案查询平台,让研究机构、相关传承人以及有需求的群众能够便捷地获取信息,从而提升非遗档案的应用价值。
其次,非遗档案的传播与推广也是重要环节。可以通过举办档案主题展览、研讨会、线上展示等,增强乡村群众对非遗档案的了解和关注,让更多人认识到非遗档案的重要性与文化价值,将非遗档案内容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最后,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应承担起非遗档案整理与研究的职责。可以结合非遗档案相关内容开设课程或专题讲座,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档案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同时,鼓励高校和非遗传承机构联合开展非遗档案研究项目,深入挖掘档案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多智力支持。通过加强非遗档案的保护、整理、传播和利用,不仅能够为非遗的传承提供重要保障,也能为乡村振兴培养新的人才,注入新的活力。
3.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
非遗档案建设与利用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坚实的资金与技术支撑。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增加对非遗档案的资金与技术投入,为非遗档案的建设和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费是非遗档案工作的命脉,应加大对非遗档案建设的投资力度,保证非遗档案建设和后续利用能够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包括档案项目的研究开发、档案人才的培养、档案整理和发表等方面的资金保障,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撑系统。
4.加强市场开发与品牌建设
针对非遗市场开发不足的现状,可以利用非遗档案加强非遗的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以激活其市场潜力并促进文化传承。要充分发掘非遗的独特韵味,并与当代美学潮流相适应,认真打造差异化非遗品牌。利用非遗档案资源的整合,通过对品牌故事的讲述和品牌形象的打造,提高非遗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让非遗的衍生产品脱颖而出。要借助非遗档案实现对传统技术的继承和创新,并将现代化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中,对产品设计进行持续优化,改善其生产工艺,保证这些非遗的衍生产品在保持原有魅力的同时,还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5.推动非遗档案的创新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非遗档案的创新发展能够为乡村提供文化支撑。非遗档案作为记载民间技术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既是乡村特有的历史回忆,也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通过对非遗档案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实现非遗保护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双赢。
首先,应依托非遗档案,推动乡村手工艺品的产业化发展。在对非遗档案进行深度研究和梳理的基础上,发掘民间工艺的特殊价值,并将其与现代的设计思想相融合,使之成为一种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比如,在传统的刺绣和编织技术的传承基础上,将其运用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中,使其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种开发方式,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其次,通过非遗档案推动乡村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非遗档案中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传统节庆活动、民俗技艺和地方特色美食等,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点。以历史文献中所记录的民俗风情为载体,通过开展主题展览、体验活动、演出等形式,让游客走进乡村,体验民俗风情。这样既可以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底蕴,又可以带动乡村地区收入的提高,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其次,通过非遗档案推动乡村文化旅游的可持续此外,应利用非遗档案搭建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台。例如,依托档案内容开设非遗技艺培训班,吸引年轻人参与学习,使其掌握非遗技艺并发扬光大;同时,通过非遗档案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乡村非遗,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激发文化自信心。
最后,非遗档案的创新发展还可以助力乡村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许多非遗技术都是从乡村自然环境中产生的,其中所记载的技术和资源使用方法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通过对这些传统价值观的研究与应用,可以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从而实现乡村绿色发展。
四、结语
非遗档案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提高对非遗档案的重视程度,加强政策引导、建立科学高效的非遗档案保护与传承体系、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加强市场开发与品牌建设、推动非遗档案的创新发展,不仅能够延续乡村的文化记忆,还能激发乡村文化的再生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非遗档案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乡村特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还能促进乡村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协同发展,增强乡村群众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文章来源:杨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