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档案展览是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档案局部署和推动综合档案馆大力拓展档案展览工作布局,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等新环境下档案展览数字化传播的方式方法,不断丰富档案展览的内容和形式,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档案展览叙事体系。面对新形势与新任务,本文剖析了综合档案馆档案展览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综合档案馆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
一、新形势下综合档案馆档案展览的特点
1、时代特征
档案是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的真实记录,是客观反映某一时期精神价值的载体。档案展览只有体现时代精神才能赢得公众的喜爱。因此,综合档案馆档案展览要把握时代脉搏,深耕时代主题,展示出更多展现中国事迹、塑造中国形象的档案资源,从多角度记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历程与成果。档案展览以讴歌新时代、展现奋进历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从档案中汲取精髓与营养,展示中国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与厚度,发挥档案育人功能。
2、权威价值
档案展览最能体现其权威价值的是档案的凭证价值。这是档案的基本价值之一,又称“证据价值”,是其在行政管理、法律纠纷、经济建设、社会教育等活动中提供证据的价值。权威性由档案的形成过程与特点决定,是档案区别于其他文献的显著特征。档案展览以原始文献呈现为主,借助众多图片、实物和影像资料,将尘封的历史记忆唤醒,用档案视角进一步印证历史。政治性是档案的第一属性,档案展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历史说话、让史实发言。基于以上两个方面,档案展览从主题思想、大纲逻辑、文字说明、展品选择、形式设计和场景布置等方面,构建了一套具有档案色彩且严肃权威的官方叙事体系。
3、育人功能
资政育人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档案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中国精神的承载者、文化自信的阐释者,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重大活动和社会需求,举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展陈展示活动,有利于将珍贵的档案资源转换为聚民心、育新人的鲜活教材,增强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动力,为公众提供自身特有的文化资源,弘扬爱国热情、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
二、新形势下综合档案馆档案展览的困境
1、馆藏资源结构单一
馆藏资源是进行档案展览的基础前提,也是制约综合档案馆档案展览提档升级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综合档案馆文书档案占馆藏资源的80%以上,而科技类、专业类、声像类和各类民生档案相对较少,档案馆的馆藏结构不合理,资源门类不齐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形成的档案资料占比较高,而历史档案资料、地域文化档案占比偏低,档案展览可利用的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对高质量档案文化的多元化需求。档案征集体系不够健全,受限于影响力弱、专项征集经费缺乏、工作不够主动、信息来源少等问题制约,有重要价值的档案无法入藏综合档案馆,档案展览基础较为薄弱。
2、形式趋同化较明显
档案展览主要的形式是固定展陈,较为传统,这是阻碍提质增效的主要原因。档案展览社会影响力不足,难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无法有效宣传档案的价值。协作开发方式不足,综合档案馆与文化、宣传等部门未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档案部门在重大节点上未能参与重大展览,部门存在感较低。档案部门对资源开发的热情不足,由于部分档案的鉴定流程复杂,致使档案部门在策划中开展跨区域、跨层级的协同合作意愿不强。档案的文创产品创新不够,大多采用书签、徽章、帆布包等形式,市场契合度低、缺乏内涵型产品的支撑,难以引起公众的兴趣。
3、新技术应用不充分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档案展览带来了新的元素。比如,档案数字化、专题档案数据库和档案资源共享平台等建设为档案展览提供新的资源。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全新的智慧档案应用场景,实现档案展览高效便捷、立体多元与智慧精准。但是,综合档案馆档案展览技术的应用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档案资源共享程度较低,部分展览虽然运用了高速图像处理、3D建模、实时传感等数字技术,但存在技术缺陷,图像模糊、互动卡顿等情况时有发生,无法满足参观者对展览的视觉呈现和空间规划的需求。
4、开发内容浅层次化
展览内容和深度是衡量档案展览的决定性因素。从内容来看,综合档案馆展陈内容比较浅显,展陈深度和力度有待提升。一是馆藏档案开发不足。档案馆藏开发多集中在红色档案、地域文化等方面,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投入的力度不够,多地展览呈现同质化现象,导致档案展览特色不足。二是力度不足。多数展览均是将馆藏档案原封不动地拿出来或者展示影印件,并未对其历史价值、时代背景做详细阐述,缺乏深层次的文化阐释,影响档案教育的效果。
5、展览宣传方式落后
档案展览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是展览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前,大多数综合档案馆通过网站、某博、某信公众号及某音等积累了一定的受众群体,档案传播力显著增强。但是档案展览运用的网络技术依然较为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展览传播覆盖面不足。多数展览依然以线下为主,只是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报道,受众群体多为文化学者、档案爱好者等,普通民众的认知程度并不高。二是社会宣传不够。利用主流媒体开展档案宣传的意识不够,普通民众对档案不知晓、不熟悉的问题较为普遍,无法实现高质量的信息传播。览主要的形式是固定展陈,较为传统,这是阻碍提质增效的主要原因。档案展览社会影响力不足,难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无法有效宣传档案的价值。协作开发方式不足,综合档案馆与文化、宣传等部门未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档案部门在重大节点上未能参与重大展览,部门存在感较低。档案部门对资源开发的热情不足,由于部分档案的鉴定流程复杂,致使档案部门在策划中开展跨区域、跨层级的协同合作意愿不强。档案的文创产品创新不够,大多采用书签、徽章、帆布包等形式,市场契合度低、缺乏内涵型产品的支撑,难以引起公众的兴趣。
6、缺乏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档案开发利用人员的综合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档案展览的效率。目前,各级档案馆熟练运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比较匮乏,极大地限制了档案展览的推进工作。开发利用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对馆藏资源研究不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不足,导致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出不少新问题,无法实现展览内容的提档升级。
三、新形势下综合档案馆档案展览的出路
1、加强档案资源征集与保护力度
档案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唯一性。《“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要深入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因此,加大档案资源的收集和保护力度是时代所需、人民所盼,是具有长期利益的基础性工程。一是加强各级进馆单位在档案资源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对重大战略、活动、工程和项目等重点领域档案开展定向收集,定期开展档案资源普查工作,制定重点档案资源目录库,努力把新时代、新征程的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恢宏历程记录好、留存好。二是注重档案的修复保护工作。根据档案修裱技术规范要求,对重要文件、音视频、实物及照片等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聘请档案修复专家,通过修复前处理、去污、除尘、除霉、修补、托裱和质检等一系列专业工序,严谨细致地实施档案修复工作,有效延长档案寿命,保障档案的真实性、权威性与可持续性。三是做好档案征集工作。面向社会征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照片和影像等档案资料。采取某信互动、电话沟通与登门拜访等方式主动联系有捐赠意向的人士,系统征集有地方特色、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档案资料。扎实开展口述历史档案采集工作,赋予口述历史档案的新形式,扩大口述历史档案的影响力。要将征集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将征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根据需求灵活进行动态增减,为征集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2、深入挖掘档案资源的时代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展览内涵和外延需要与时俱进,符合新时代精神价值和范式的表达。一是档案展览要展示时代精神。当前,实现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又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要不断提炼档案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不断涵养新时代的价值理念,使档案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比如,挖掘档案中蕴含的脱贫攻坚精神、铁人精神及工匠精神等作为档案展览的主题主线,着力满足群众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强化馆际交流。交流合作是破解档案资源研究和阐释能力不足的重要措施。综合档案馆要加强与同行、文化及宣传部门的合作,发挥专家学者的优势,用“活”档案,讲“活”历史,实现档案资源价值最大化。2023年,江苏、上海、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档案部门整合档案资源,联合举办“书信家国 尺牍情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三角档案联展”,实现编研力量、史料研究与展陈方式的合作新模式,提供了可复制的办展经验。三是开展档案展览实践活动。主题展览功能和作用是教育人、引导人,在办展过程中让民众参与进来,通过志愿讲解、研学活动及档案收集整理等工作,近距离感受档案的魅力,亲身体验档案文化,领略厚重的历史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加强档案馆与民众交流,听取民众的意见与建议,提高档案展览的质量。
3、创新档案展览方式
综合档案馆要打破陈旧的档案战略方式,提升档案展览的吸引力和多样化。一是将故事化引入档案展览。档案传统形式展览往往是单一展品的呈现,难以形成具有冲击力、连贯性的情感场域。综合档案馆要深入阐释档案背后的故事,进一步勾起人们对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回忆和联想,让人们沉浸在历史的场景里,建立情感沟通的桥梁,激发公众的情感共鸣。二是用艺术形式提升展览魅力。艺术化形式能够摆脱传统展览枯燥、乏味的形式,给观众清新、活化的观感体验。一方面,将文创产品融入展览主题,如雕塑、工艺品等,以艺术性展示档案主题,增强展览内容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从展厅设计、展品摆放等方面融入艺术因素,增强视觉冲击。三是以人工智能赋能沉浸式体验。利用AR技术为展览注入新动力,让展品展示、观览体验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建立参观者、展品与空间的多维对话。综合档案馆要用好人工智能,为观众带来一场多维度、沉浸式的体验。在红色档案展览中,通过虚拟展示战斗场景与艰苦的历程等,可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档案背后的故事,身临其境地感受档案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增强对展览的共鸣和体验。
4、构建多元传播体系
档案展览要构建全域全覆盖的宣传体系,整合媒体资源,提升档案展览传播的力度。一是用好新媒体技术。建立档案展览新的传播形式,集文章、视频、图片和动画为一体的档案展览新模式,实现档案展览的艺术化转型,填补公众碎片化时间中的知识性需求,提升档案展览的影响力。二是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主流媒体受众群体广、传播速度快、信息质量高,有助于档案展览信息的快速传播。综合档案馆要探索与主流媒体合作的形式,打造立体化传播矩阵,增强档案展览的传播力。要构建网络传播体系,融合某信、某博、视频网站及手机直播等形式,提高档案展览传播的针对性。
5、优化转型升级保障体系
一是在制度设计上下功夫。《档案法》《档案法实施条例》对档案开发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地方管理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针对性和灵活性较强的制度规范,明确档案展览的经费支持、人才保障、合作协同及开发方式等。针对档案开发中的短板弱项,研究解决相关问题,营造档案法治化管理的良好环境。聚焦“存史、资政、育人”三大主责主业,突出档案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两大重点,从档案收管存用各环节推进档案展览提质增效。将档案展览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督查范围,提升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展览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见实效。要把档案开发利用作为人才培养重点,组织全员参加业务培训,掌握前沿方向、拓展系统思维,提升视野格局。注重历史知识与技术的融合学习,在实践锻炼中挖掘开发馆藏,练好档案专业内功。三是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积极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与安全可靠的档案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制度体系,着力推进档案数字资源共享利用和数据库建设,为档案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档案数据。
文章来源:兰台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