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品中心
因朵服务
部署方案
案例展示
新闻动态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NEWS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学术研读|智慧社会背景下民俗档案资源建设的具体举措

时间: 2024-06-03 08:49:05 浏览量:550
字号:
分享到:

社会的智慧化对民俗档案资源建设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目前民俗档案资源建设还存在建档意识薄弱、档案管理主体多元分割、建档制度不健全、档案整理技术落后等问题,需通过智慧化手段来弥补这些不足。智慧社会理念对民俗档案具有深度感知作用,对民俗档案数据具有深度分析作用,对民俗档案资源具有深度互联与共享作用,同时可以实现民俗档案利用的全方位覆盖,促使民众在民俗档案资源建设方面进行角色转变。因此,可以运用物联网技术对民俗档案进行智慧收集与整理,运用云计算技术对民俗档案进行智慧管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促进民俗档案资源的智慧服务。

一、运用物联网技术 对民俗档案进行智慧收集与整理

物联网,顾名思义,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互相连接与联系的网络,是互联网的“升级版”,通过一些信息传感设备对事物进行智慧化身份识别和定位,进而将识别到的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互联网进行智能连接,最终达到智慧化管理与利用的目的。民俗文化浩如烟海,且具有跨学科的属性,因此,所形成的民俗档案种类繁多。就载体形式而言,文本、实物、声像这三大主要形式平分秋色。其中,仅文本形式的档案就包括民俗调查的记录手稿、记载民俗文化内容的古籍文献、关于民俗事项的文书档案、民俗传承人的小传及唱本、民俗研究的学术专著等等。对每一类、每一卷档案进行识别与区分,难度可想而知。在智慧档案馆建设条件逐渐成熟的大环境下,对文本形式的民俗档案可以运用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加以快速准确的控制、检测与追踪。该技术可以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因此被贴切形象地冠以“电子标签”的俗称。与条形码技术相比,它可以不受距离和障碍物的制约,不必顾虑自身形态,且可以批量识别,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其精准识别的能力也远远优于条码技术。实物形式的民俗档案则可以采用二维码技术进行身份识别,与该实物档案相关的文字、图片、声音等一系列信息均可被高密度数字化编码处理,且二维码不受外力损害的影响,即便出现污损、穿孔等不良情况,依然可以快速、准确地识读信息,错误率几乎为零。

二、运用云计算技术 对民俗档案进行智慧管理

云计算技术目前已广泛运用于各行业领域当中,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型,具有存储规模巨大、运营成本低廉、计算操作迅捷、高效共享等优势,令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望尘莫及。云计算的技术原理简单明了,即将计算机等实体性的硬软件资源虚拟化为存在于互联网上的服务器集群。整体的云计算体系结构由数据中心、云平台和云服务这三个层次组成,其中云平台是整个体系的“命门”所在,占据核心地位,就档案资源的智慧化建设而言,举足轻重,是整个智慧档案馆建设体系中的“基石”和“纽带”。没有它,运用物联网技术收集到的民俗档案无法有效整合,大数据分析技术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在民俗档案资源的智慧化建设中,云平台是基础设施,它实为一种数据资源的统计整合平台,将录音、影像、曲谱、文献记载、实物、申报材料等复杂载体形式的民俗档案容量管理模式虚拟化为一个巨无霸式的云存储系统,突破了因单一存储设备和存储容量有限而影响民俗档案功能充分发挥的发展瓶颈。在这个庞大的云存储系统中,经互联网服务器集群计算运行而产生民俗档案目录数据、民俗档案元数据、民俗档案全文数据、民俗档案共享数据等一系列利于民俗档案有效利用的数据集库,进而通过数据访问形成由民俗档案元数据管理、民俗档案数据目录管理、应用服务注册、事件驱动架构(Event Driven Architecture, EDA)组成的数据总线,最后利用云计算技术达成民俗档案各类、各形态数据的高度融合,实现对民俗档案的智慧化管理。

三、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 促进民俗档案资源的智慧服务

大数据分析技术是一种高端、高效的数据处理技术,被充分运用于各行各业当中,民众充分体验到了其促使生活便捷、工作高效、认知全面等优秀特质。该技术借助离线批处理模式、实时流处理模式或交互式分析模式,经过数据采集、数据导入及预处理、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挖掘等多个环节而完成。民俗文化源于民众的知识,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这样的智慧化手段可以对民俗档案中不同形态、介质的符号元素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利用效益最大化,充分实现民俗文化的“取之于民,又用之于民”。换言之,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被当成一种数字民俗档案的实验研究技术手段。例如,历时20多年、总字数超过40亿字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在“云归档”后,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档案信息做关联分析,其中的新知识和新价值立现,如哪些故事/歌谣/谚语属于同一类型或有因果关系,同一类型故事/歌谣/谚语的历史地理分布图是何形态,通过这些技术运作产生的全新知识集群拓宽了民俗研究者们的研究思路,加快了他们的研究步伐,节约了研究成本,以前的人工智慧由现在的网络智慧代替,事半功倍。此外,田野采风者们的学科行业背景、年龄层次、文化程度等信息可以得到精确统计和比较分析,为有关文化部门组织人力缩小其他形式民间文学类型沟通采访对象(民间文艺形式传承人)的范围提供了重要依据。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民俗档案信息进行深度梳理,精准度高,可以极大程度上加速中国民俗文化研究的进程,消除广大民俗研究者们因人工研究民俗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现代文明消解传统民俗文化的速度而带来的倦怠感和失落感。由此可见,大数据分析技术不仅能够令有限的民俗档案资源产生海量的再生型数据,使得包括民俗研究者在内的各类人群受益,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搭建一个智慧化集成式的民俗档案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信息阅览、检索、虚拟咨询、在线交流等个性化服务,以期充分实现其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功能与价值。

文章节选自《智慧社会背景下民俗档案资源建设方略》

作者:高晓芳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