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新闻记者,他们以纸笔、话筒和镜头为武器,全面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一个完全独立、自主、富强的新中国。在国民文化水平有限的年代里,记者作为有限的知识分子,为中国红色档案资料的形成、留存和宣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新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融媒体概念的提出,更是实现媒体对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全面改革和创新。
一、红色档案的概念
1.红色档案的界定
对于红色档案资源的形成时期,学术界存在狭义 和广义之说。狭义上的红色档案资源,一般特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个时间段,由共产党领导的机关、组织和个人在各种对敌斗争和政治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广义上的红色档案资源,在时间上不仅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范围扩大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即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族人民,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 革的光辉历程中,所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真实记录,以及相关的革命遗址遗迹和革命人物的精神档案资料。随着口述史、口述档案的提出和兴起,特别是现代化声像技术迅猛发展,在上述时间段之后,由媒体单位集结骨干编辑、记者,对当年重要事件的决策者、亲历者、见证人及其亲属采访所作的访谈录、回忆录和口述史,也属于红色档案资源的范畴。严禁各地采取特许经营协议等方式,新增授权供水供电供气企业以入网费、集中管网建设费、并网配套费等名目收取专项建设费用补偿收入。
2.红色档案的形式
红色档案资源的载体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像、音视频、实物等多种形式。例如,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一度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中国的革命圣地——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是著名的三大战役指挥所,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中央的许多重要会议在此召开,无数的重要指示就是从这里传播到全国。
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视角下的红色档案开发与利用对比
1.主题对象发生改变
传统媒体,也称旧媒介、旧媒体,是指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依靠自上而下的控制、专业人士的生产和传播,这是旧媒介的显著特征。
新媒体则是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 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传统媒体时期开发的红色档案资源,也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化、加工,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得新生。例如,魏巍那篇著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现在不但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原文, 甚至还有多个版本朗诵、演讲的音视频。
2.传播路径发生改变
报刊、广播、电视等,它们是空间和时间定位不变的媒介,其特点是:信息传播的时间、时长相对固定、相对集中,热门内容播放时,容易形成万人空巷局面;形式可以是直播、转播、重播、录播等;节目产量有限,受众选择受限。
新媒体是依靠互联网传播信息,使档案信息传播 方式得以创新,各类社交媒体平台、移动客户端的出现,增强了档案信息传播的活力,通过后台大数据的分析,实现“人找档案”到“档案找人”的转变。
3.互动的形式发生改变
传统媒体时期,受众与节目制作方的互动往往是 书信、电话;存在沟通不及时、沟通量有限的瓶颈。
新媒体互动形式往往是直接点赞、评论和转发;操作简单,甚至可以做到全天候实时沟通点评。节目组创人员可以根据受众即时反馈的意见建议,对节目及时作出调整,提高红色档案信息的利用率。
融媒体概念的提出,更是转变了传统媒体和新媒 体的对立关系,有助于实现两种媒体形式下的红色档案开发与利用共赢。
三、媒体对红色档案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
1.有效保护“高龄档案”
时至今日,无论是档案文献等信息类的红色资源, 还是文物、遗址、建筑等实物类的红色资源,都会因为年代久远、环境变迁等原因,不可避免、不同程度地出现残缺破损。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红色档案的价值不在于它的载体,而在于它所记载的红色内容。
一方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数字化转化,不但可以保护好红色档案资源,更有助于开发好、传播好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加强对红色档案的宣传力度, 增强民众的档案意识,有助于人们积极主动地提供红色线索和捐赠红色档案。我国第一位赴朝的战地记者、《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曾发表过大量战地通讯和新闻消息。李庄先生的子女将《李庄朝鲜战地日记》 手稿以及《李庄文集》《山河笔》等著作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主流媒体更有公信力和话语权
主流媒体记录时代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在革命、 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自媒体门槛低,信息良莠不齐,容易出现信息表述不全面、不准确的问题。全媒体时代对主流媒体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体单位汇集众多专家、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通过挖掘红色档案资源,近些年,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纪录片、影视剧和音乐作品,他们正借助于各大活动、赛事和融媒体传播路径,在世界范围传播中国声音,宣传中国文化。
3.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媒体倾力制作的各类纪录片、宣传片,大型活动的跟踪报道,影视剧、广播剧及报纸专栏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是受众喜爱的红色档案资源利用的方式,可以很好地丰富红色主题教育的学习形式,提高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洗礼。
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摄制的20集历史文献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上映之后, 笔者曾到中小学校进行采访调查。很多学生表示,看过该纪录片后,再在书本上学到相关知识点时,学习兴趣更浓,知识点也记得更牢,甚至还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会主动搜索抗美援朝相关资讯,到主题馆所参观。老师们表示,在组织学生看过红色党史电影、短视频后,再完成相关教学内容时,学生的注意力明显提 升。让更多人关注革命、关注老区遗址遗迹,需要媒体人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 化,赓续红色血脉。
4.开发利用效果好
媒体培养出来的专业新闻记者大多学历高、业务 水平扎实,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他们可以帮助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的人,畅通表达渠道,完成口述采集。在央视综合频道晚8点黄金时间播出的《好记者讲好故事——2023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中,来自丹东广播电视台的张萍讲述了她抢救性采访抗美援朝老战士的故事,唤起了每个中国人的时代记忆。节目收官战报统计,当日参与直播媒体超200家,总触达近11亿次, 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超3000万,主话题#好记者讲好故事# 的互动内容超3.8亿。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主流媒体、专业记者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觑。
四、媒体对红色档案开发利用的意见建议
1.赓续血脉,加快口述史料采集
健在的红色历史参与者和见证人都已是高龄老 人,很多人的身上还存在着战争遗留下的伤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数只会越来越少。为了不让红色记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必须加快口述史料征集的步伐,依靠专业档案人员和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全面采集抗战老兵、亲历者、见证人的口述档案,引导他们顺利地完成口述采集,用文字、声音、图像等方式最大程度地将他们的口述内容完整地记录下来。
2.媒体融合,讲好用活档案故事
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 局。档案馆以及相关单位要加强与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新媒体平台等广大媒体的合作,推出优秀的红色档案文献专栏专版、专题片和融媒体产品等。除了编研红色书籍,建设红色数字化档案馆外,要格外重视开发系列短视频、图文故事,在各大主流媒体平台进行推送。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3.跨界合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要想让红色档案资源更有生命力,就得实现红色 档案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通过报社、 广播电台、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多馆联动,把红色档案资源的提供者、管理者和开发者整合起来,有利于开展红色资源的智能化加工、体系化开发和产业化利用,能够在最大程度发挥红色档案资源社会效益的同时,挖掘出它的经济效益。
4.多措并举,提速人才队伍建设
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媒体融合 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挖掘好、培养好、 使用好全能型人才,事关融媒体事业高质量发展,事关主流舆论影响力壮大,事关红色文化传承发扬,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结语
红色档案记录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大量宝贵 的原始信息,历经几代媒体人的笔耕不辍、接续奋斗、 薪火相传,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才能真切地领悟到我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 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如今媒体视角下的红色档案开发与利用已发生巨大变革,为了切实提高媒体对红色档案资源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红色档案资源的成果转化,扩大红色档案资源品牌影响力,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专业化融媒体团队。让媒体继续为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传递党的声音,服务人民群众贡献力量。
作者:丹东广播电视台 王鑫
文章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