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品中心
因朵服务
部署方案
案例展示
新闻动态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NEWS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红色档案数据要素价值研究

时间: 2025-11-01 08:39:17 浏览量:20
字号:
分享到:

国家数据局等部门印发的《“数据要素 ×”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指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发挥数据要素报酬递增、低成本复用等特点,可优化资源配置,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而推动生产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方式深刻变革。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主题下,如何有效激活红色档案数据要素价值,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以创新的数字化传承方式把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革命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已成为新时期广大档案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探索红色档案数据要素的价值,对于深化红色档案资源数字化转型,创新革命历史文化传承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红色档案数据要素价值激活的内在机理

数据重构:革命历史的数字化再现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数智时代,红色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日益成为现实需求。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红色档案进行全面采集、深度整理和数字化转换,破解红色档案数据多源异构、格式复杂、粒度不一的问题,构建数据结构合理、信息粒度精细、语义关联丰富的红色档案数据体系,可以显著提升红色档案资源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与智能化水平。红色档案数据化不仅使得革命历史资料由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对革命历史真实面貌的全景式再现。一方面,革命历史的原始档案材料经过数字化采集与信息抽取处理,能够更加细致入微地展现历史细节,为研究和认识革命历史提供翔实可信的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原本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域的红色档案资源, 在数字时空中被整合串联、关联重组, 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塑革命历史的完整图景。

知识赋能:革命精神的精准化传承

红色档案数据化为革命历史资源的知识化组织和精准化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利用知识图谱、语义网络等知识工程技术,对红色档案数据开展实体抽取、关系挖掘、事件发现等深度语义分析,可以从海量的档案数据中发掘出隐含的历史知识脉络,构建涵盖革命人物、革命故事、革命遗址等多维度、多层次的红色知识体系。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智能关联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载体的红色历史资料,揭示革命事件之间、革命精神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而从红色档案中凝练、升华出鲜明的革命精神内核。此外,依托红色档案知识体系,针对不同受众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特点,可以精准推送个性化、精细化的红色档案知识服务产品。例如,面向党员领导干部,挖掘总结革命先烈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表现出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奋斗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并转化为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面向青少年群体,可以将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家国情怀融入思政课程和校园文化,以沉浸式的红色知识场景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跨域融合:红色文化的立体化传播

当前,短视频、网络直播、VR、AR等新媒体和新技术广泛应用,为红色档案数据的跨界融合与立体化传播提供了新平台。利用移动互联、可视化交互等技术手段,打通线上线下宣传阵地,通过开发文创产品、情境体验、沉浸式展览等多元表现形式,可以实现红色文化传播从平面化向立体化、从静态化向动态化、从单向度向多维度的转变。例如,通过短视频平台讲述红色档案背后的革命故事;利用直播渠道实现线上云展览和在线互动交流;将VR、AR等数字孪生技术与红色档案深度结合,再现革命场景、复原历史遗迹, 推动红色档案数据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外,可以联合企业、文博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界力量,整合多源异构的文物、遗址、口述史料等红色文化资源,与红色档案数据开展跨界关联,促进红色档案的跨媒体、跨平台呈现。同时,积极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将档案大数据与音频、视频、图像、3D模型等多模态数据相融合,创新红色文化数字化应用场景,构建集知识普及、艺术欣赏、情感共鸣等于一体的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

二、红色档案数据要素价值实现的创新路径

跨域流通:构建红色档案异地异质数据流通新机制

创新红色档案异地异质数据流通机制,需要从体制机制、标准规范、平台建设等层面共同发力。首先,建立健全红色档案资源共建共享的政策法规和协调机制,明确不同主体的责权利边界,完善资源共享激励机制,为红色档案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加快红色档案数据标准体系建设,统一元数据、著录规则、数据格式等标准规范,形成红色档案数据采集、整理、保管、开发的业务规范,为异构数据的集成关联扫清障碍。再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物理分散、逻辑统一的红色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交换与业务协同。最后,发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优势,推进异构红色档案数据的比对校验、语义映射、关联融合,构建涵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专题等多维度的红色档案知识图谱,实现红色历史大数据的聚合集成与智能关联,为用户提供便捷、精准、全景式的一站式红色档案知识发现服务。

需求导向:开发面向用户的红色档案知识服务产品

一方面,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机构是红色档案数据要素服务的重要对象。档案部门要主动对接决策部门需求,及时提供权威性、针对性、前瞻性的红色档案知识服务,为重大决策、方针制定、工作部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提供坚实的史料支撑;要创新服务方式,综合运用可视化图表、知识图谱等方式呈现红色档案知识,增强档案服务的直观性、互动性、沉浸感;要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与相关单位建立对口联系,及时了解需求动态,提供点对点、精准化的档案知识供给。另一方面,档案部门要用好红色档案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展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和重大纪念日,推出系列红色档案展览、微视频等新媒体产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渠道,开发基于LBS 、AR等技术的沉浸式红色档案体验项目,吸引年轻一代追寻红色足迹、感悟革命精神;与高校合作开发线上红色档案教学资源,将档案元素融入思政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价值增值:以红色档案的凭证功能赋能红色文化产业

首先,加强红色档案与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合创新。积极推动红色档案走进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红色旅游景区等场所,与文物、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互补联动、多点支撑的资源体系,延伸拓展红色档案价值链。鼓励档案部门与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文创企业等机构开展跨界合作,深入挖掘红色档案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思想内涵和精神内核,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档案文创产品。其次,发挥红色档案的历史见证作用,助力红色旅游、红色影视等产业发展。深入挖掘红色档案中蕴含的革命故事、英雄人物、典型事件等元素,为红色旅游景区提供真实可信的史料支撑。同时,将档案资料与影视创作相结合,以事实为创作依据、以档案为创作素材,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影视佳作。还可以利用数字孪生、智能语音导览等技术手段,为游客提供面对面讲解、情境化体验服务,让革命历史“活”起来。

三、红色档案数据要素价值拓展的支撑体系

技术支撑:深化红色档案技术赋能

首先,依托OCR识别、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视频结构化等智能感知技术,加快推进红色档案数字化进程。针对红色档案的纸质文件、录音录像、实物档案等异构资源,研发多模态数据采集和智能化转换工具,突破档案资源数字化过程中的技术瓶颈,实现红色档案数字资源的规模化集聚。其次,运用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深度挖掘红色档案数据价值。在红色档案大数据基础上,构建涵盖人物、事件、地点、组织机构等多维度的红色档案知识库,实现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的关联融合;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研发智能检索、智能问答、智能推送等知识服务系统,创新用户与红色档案数据的互动方式。再次,发挥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先导作用,保障红色档案数据的安全共享与流通应用。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可信的红色档案数据确权交易平台,激活数据要素市场活力;依托云计算技术建设红色档案公共服务云平台,打破红色档案异地异质壁垒,促进数据高效共享;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打造沉浸式红色档案展览体验空间,创新传承红色基因的新场景与新形式。

服务支撑:拓展红色档案服务疆域

一方面,要坚持开放共享理念,打通红色档案服务链条。树立大档案观念,积极整合分布在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红色档案资源,建立健全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的红色档案协同服务网络,促进数据互联互通、业务协同配合;创新开放共享机制,制定红色档案数据共享细则,研究数据资产确权、定价、交易等流通政策,畅通红色档案数据服务渠道。另一方面,要坚持需求导向原则,丰富红色档案知识供给。深入分析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用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多样化的红色档案知识产品。面向党政机关,提供权威性、针对性、前瞻性的决策咨询服务;面向红色教育基地,研发沉浸式红色主题展览和体验项目;面向高校师生,开发红色档案思政教学案例和实践课程;面向社会公众,制作生动鲜活的红色档案宣传片、微视频等新媒体作品。此外,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优化红色档案服务供给。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升级改造传统档案服务流程,开发智能检索、知识问答、情境推送、语音交互等新型服务功能,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知识服务;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新模式,利用网上展厅、数字档案馆、红色文化云平台等数字化服务阵地,开展线上答疑、在线互动交流、虚拟体验参观等特色服务。

理念支撑:重塑红色档案开发理念

首先,坚持价值导向,树立大资源意识。要充分认识到红色档案所承载的革命历史是弥足珍贵、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必须坚持服务大局的高度政治站位,充分挖掘红色档案的多元价值功能,创新性地将它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要立足红色档案与其他文史资源的内在联系,加强与图书馆、博物馆、高校、文创企业等机构的协同开发,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放大红色档案的综合效应。其次,坚持应用至上,践行以用促藏的工作导向。当前,红色档案事业正处于由资源管理向知识服务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牢固树立“以用为本”的理念,改变过去重保管、轻利用的传统思维模式,创新开发手段,拓宽服务渠道,让档案资源“动”起来、效用“活”起来。要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将红色档案开发利用的数量、质量、效益作为评价档案工作业绩的重要参考。再次,坚持改革创新,打造开放灵活的运行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档案服务社会化的有效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红色档案的保护、开发、利用和传承。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为红色档案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集成共享扫除体制机制障碍。要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加快档案学与历史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增强档案事业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