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农业科研档案一般是指在农业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集成应用、示范推广、成果转化及奖项荣誉申报等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以图表、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等形式保存的历史记录 。鉴于农业科研档案是一切科研生产活动的有效记载,应该加大档案开发利用力度,更好地发挥档案服务科研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以下是农业科研院所科研档案开发利用的途径。
01 构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体系
1)建立档案管理体系,落实规章管理制度。构建系统规范的工作流程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是保证档案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建立科研档案工作管理体系没有固定的模式,档案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当前,科研院所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规定》等文件为指 导,制定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单位档案管理制度, 严格落实国家对档案工作的“三纳入”“四同步”“四参加”等要求,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档案作为“成果库” “资料库”“教材库”的功能和作用,保证基础业务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同频共振。另外,专门成立农业科研档案工作领导小组,保证档案工作“人、财、物”的到位,履行岗位职责,落实人员责任,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体系。
2)农业科研档案和科研工作深度融合,“嵌入式”跟踪管理。科研档案是科研工作中一切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单位不能只重视科研本职工作而忽视科研记录材料的管理工作。因此,要让档案工作“嵌入式”参与科研工作的试验过程、绩效评价、成果鉴定、奖项申报、技术推广等,以及科研基建工程竣工验收、科学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登记和单位年度科研工作计划制订等。
02 丰富农业科研档案实质内容
实现农业科研档案价值的重要途径就是要丰富农业科研档案实质内容,而档案的收集工作是起点。现阶段,农业科研院所管理部门在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工作方面,依然存在着“先科研,后管理”的现象,进一步导致后续档案编研工作的资料缺失与材料不足,直接影响档案供给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因此,要加强对各类科研申报书、计划任务书、项目验收材料、成果材料、年度工作报告、后期立项研究等密切相关的资料文件的收集,并要加强对原始数据档案、实物档案、声像档案等的收集,确保“应收尽收、应有尽有”,持续丰富档案的供给形式 。另外,加大力度开展对原始档案的分析研究、深度挖掘工作。通过档案的编研,把零碎分散的档案信息内容按照一定的需求目的、性质内涵、专题目录、学科领域进行科学梳理、归纳、摘录、 汇总,重 新加工形成序列化、专业化的科技成果汇编、科研专项汇报、技术推广总结、科研学术专题、科技项目专类等档案衍生产品,全面提升档案供给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满足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推广人员等对档案信息的差异化、高端化需求。
03 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
强化对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应 用,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档案管理发展的需要,加快提升农业科研院所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农业科研院所一方面要加大对档案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整合培训资源、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开展信息化技能培训和业务交流工作;另一方面,要在档案硬件平台的建设上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购买相关的扫描软件、扫描仪、OA 系统等,通过提升软件与硬件设备水平共同拓宽档案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途径。在享受网络技术带来方便、快捷时,更加需要加强保密技术监管,做好信息化体系的维护、保密技术的应用、安全管理的宣传等配套工作。
全面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全面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科研院所档案管理过程中,人才队伍建设是永恒的话题,所以档案管理水平和人员能力素质密切相关。首先,对于档案人才的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优化, 成立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技术专家小组,健全人员考核和奖惩机制,建立专业管理人才、专技人才的引进机制,多方面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实现供给目标高度匹配,激发内生动力 。其次,建立健全档案工作人员 教育培训机制,通过继续教育、轮岗交流、挂职锻炼、学习研讨等途径和形式,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再次,加强对多元化、专业性人才的引进,因为农业科研档案不仅涉及档案专业,还涉及其他不少学科,所以要加大对农学、园林园艺、植保土肥、行政管理、网络信息、保密技术等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以更好地发挥档案工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最后,开展特色化、专业化的档案对外开放观摩活动、档案学术征文活动、档案开发利用培训等,让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知晓档案工作在科研活动中的重要性,以提升全面宣传、全员培训的质效。
文章来源:中国知网(摘取部分内容)
作者:王礼伟,男,硕士,助理研究员。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党务管理与档案工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