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一、高校教学档案数据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高校教学档案数据治理的发展脉络梳理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教学档案数据治理经历了从萌芽到迅速成长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90年代,部分高校就开始尝试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教学档案进行电子化管理,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21世纪以来,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高校加快推进教学档案信息化进程,通过搭建教学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初步实现了教学档案采集、存储、检索的规范化、系统化。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高校的应用日益深化,使得教学档案数据治理进入了数据整合与深度挖掘的新阶段。与此同时,在国家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引领下,高校教学管理与评估的数据驱动转型成为必然趋势。经过多年发展, 目前高校普遍建立了覆盖教务管理、教学运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等各环节的教学档案数据库, 数据治理意识与实践能力显著增强。
高校教学档案数据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现状反思
数据资源是开展数据治理的基础,也是发挥数据价值的前提。当前,高校普遍重视教学档案数字化转化与数据库建设,馆藏教学档案数据资源在数量规模和质量水平上均有大幅提升。然而, 受传统管理思路影响,高校教学档案数据资源的整合集成与开发利用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不同部门的教学档案数据管理分散、缺乏统筹,“数据孤岛”问题突出,难以实现跨业务、跨系统的数据共享与关联分析 [6]。另一方面,面向教学改革创新的档案数据深度开发力度有限,数据价值转化为教学智慧与教育治理能力的路径尚不畅通。例如, 在教学质量评估中,高校虽已普遍建立了评教数据库,但评教数据与学生学业、就业等数据的融合程度不足, 数据反映的教学状态与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挖掘。
制约高校教学档案数据治理成效提升的瓶颈因素剖析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案例能够发现,当前高校教学档案数据治理在发展中仍面临诸多瓶颈因素制约。首先,顶层设计缺失。多数高校尚未制定专门的教学档案数据治理中长期规划, 缺乏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数据标准规范、管理流程、平台建设等总体谋划不足,难以形成科学、有序、高效的治理格局。其次, 在技术方面存在局限性。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与决策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应用的系统性、智能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再次, 教学档案管理队伍专业能力不足。对数据治理价值内涵的认知有待加强, 管理手段相对粗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教学档案数据治理向纵深推进。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相较于科研数据、财务数据等, 教学档案数据治理在高校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尚未真正成为事关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工程予以统筹谋划、系统实施。
二、高校教学档案数据治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顶层设计先行 :科学规划教学档案数据治理全局
教学档案数据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求高的系统工程,必须在高校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高校应制定教学档案数据治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阶段性目标与任务,合理配置人员、技术、资金等各类资源,为数据治理工作提供坚强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借鉴“平台式 — 产业式 — 过程式”的综合治理架构,高校教学档案数据治理可从三个维度进行顶层设计:平台式设计要强化顶层的统筹规划和标准规范建设,推动教学档案数据治理平台体系的构建;产业式设计要明确教学档案数据治理链条各主体的分工,形成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多元共治的发展格局;过程式设计则要重点把握教学档案数据治理的关键路径和实施步骤,结合不同阶段特点,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此外, 高校还应建立健全教学档案数据治理的评估机制,定期开展治理绩效评估,总结出相关经验教训,优化完善顶层设计方案,确保教学档案数据治理行稳致远。
优化数据环境 :营造良性教学档案数据治理生态
数据环境是数据价值充分释放的关键要素,对教学档案数据治理成效具有直接影响。当前,高校教学档案数据分散于不同部门和业务系统,缺乏统一管理,数据治理尚未形成合力。因此,优化数据环境、营造良性数据生态已成为教学档案数据治理的当务之急。借鉴档案数据治理运行机制理论,打造多维度综合治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治理空间至关重要。高校应从行政、市场、社会、文化等方面系统发力, 在制度规范、政策支持、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宣传教育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努力构建规范有序的教学档案数据治理运行秩序 [7]。例如,要加快推进高校教学档案数据采集、管理、利用的制度建设,制定教学档案元数据、质量标准等技术规范,促进教学档案数据资源整合;同时,要加强教学管理部门间的协调,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工作机制,消除“数据孤岛”;此外,还要重视教学档案数据治理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营造全员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深化多元合作 :发挥教学档案数据治理协同效应
教学档案数据治理是涉及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过程。高校作为教学档案数据的主要生产者和应用者,理应在多元主体合作网络中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内部的横向协作,推动教务、资产、人事、质量管理等部门的数据汇交与业务对接,构建教学档案数据中心,实现“多源汇聚、一库共享”;另一方面,高校要主动对接校外力量,积极参与区域、行业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实现数据资源的跨校共享、协同开发。例如,通过联合地方政府、档案部门共建智慧教育大数据中心,打通中小学、高校、社会教育机构的数据壁垒,实现学习过程数据的贯通融合。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加强与科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引进先进的大数据存储、计算、分析、挖掘等技术,促进前沿理论成果向教学档案数据治理实践的转化。
强化数据应用 :提升教学档案数据治理驱动力
从国内外教育大数据应用实践来看,数据分析与挖掘已广泛应用于学情分析、教学诊断、招生就业、教学评估等领域。高校要立足服务教学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加强面向教学管理、教学决策、教学创新的数据应用,充分释放教学档案数据价值,以应用牵引数据,以需求倒逼治理,形成数据驱动教学治理的良性循环。例如,可充分利用学生学籍、选课、成绩、评教等方面的多源数据,对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多维评价,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诊改提供数据支撑;又如,可对接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分析不同专业、院系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岗位胜任力等,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完善提供数据参考。同时, 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数据共享与合作,鼓励面向智慧教育产业的数据创新应用,推动数据成果的转化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