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品中心
因朵服务
部署方案
案例展示
新闻动态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NEWS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国企档案工作三维度

时间: 2025-10-19 08:49:13 浏览量:164
字号:
分享到:

档案工作作为国有企业合规管理的关键环节、历史传承的核心载体,是支撑企业稳健运营的基础性工作。新时代,国有企业档案工作唯有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在理念、方式、机制上大胆创新,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当前,部分企业固守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存在占用大量物理存储空间、跨部门协同低效、信息整合利用不足等现象,难以满足企业高质量发展需求。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其为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面对新形势、新技术,国有企业须从时代发展的新角度,重新审视档案工作的战略意义,找准问题、剖析根源,重点从三个方面探索:以理念创新为引领,夯实档案工作转型基础;以技术应用为引擎,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以人才培养为支撑,打造高素质专业队伍。通过系统性实践,重塑档案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价值,构建与企业战略适配的现代化档案管理体系,助力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一、信息化时代国企档案工作定位突显 

企业战略资源的存储库

信息时代的国企档案已突破纸质局限,企业运营决策、市场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数据,形成结构化资源库。档案管理部门通过构建资源库、动态更新业务数据链,保障档案完整性与可追溯性,以便快速响应企业发展需求。同时,依托技术手段构建稳固弹性的虚拟资源池,提升存储能力,推动纸质档案向战略资源转化。通过深度挖掘档案数据,企业可预判市场变化,优化资源配置,以数字驱动的档案决策模式让档案工作从后台走向前端,为战略实施提供支持。

企业知识资产的守护者

知识经济时代,国企档案信息是企业重要的知识资产,涵盖专利文档、技术图纸等显性知识,以及技术经验、创新思维等隐性知识。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借助知识图谱技术,整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构建关联网络,以挖掘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信息。通过开放部分档案信息,为相关部门提供服务,实现知识共享,为企业内部创新注入动力。

企业文化的传承载体

国企档案信息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来源,涵盖企业历史事件、重大变革、荣誉表彰及营销、品牌建设等内容。档案管理部门通过收集整理这些信息,创设文化传承空间,为文化传播提供新路径,结合短视频、动画、互动话题等形式推送,增强文化传播力,使企业文化更好地触达年轻群体,进一步扩大文化影响力。对内,档案工作的传承创新可强化员工的文化认同感,提升企业凝聚力与战斗力;对外,与地方档案馆等机构合作,将企业发展历史嵌入城市记忆之中,通过内外联动赋能企业文化建设。

二、信息化时代国企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 

技术迭代引发的适配与应用困境

部分国企档案管理部门在引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时,缺乏顶层设计与长期规划,前期建设多基于传统档案管理框架,导致后期新旧系统兼容性不足。随着信息技术快速更新,数据迁移过程中易出现格式失真、数据丢失现象,形成“数据孤岛”,阻碍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同时,部分档案管理部门缺乏调研评估,过度追求技术先进性而忽视实际业务需求,造成技术功能与档案管理业务脱节、成本浪费,技术投入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成为档案工作推进的潜在障碍。

档案信息安全面临多重风险隐患

纸质档案存储向云端存储转型后,档案在传输和利用中面临更多网络攻击与外部威胁,传统“边界防护”的安全策略难以应对勒索病毒、APT攻击等多元化风险,致使泄密隐患增加。安全防护缺乏整体策略,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衔接不畅,“各自为政”现象突出,数据韧性不足,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部分国企对档案及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保密期限设定、敏感数据脱敏等工作不规范,且过度依赖人工审查,缺乏自动化合规检测工具,进一步加剧了安全风险。

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快节奏

目前,国企档案管理人才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配新技术与档案工作发展的需求。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认知不深,无法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管理手段,导致“有硬件无软件、有系统无人才”的资源错配现象。同时,资源投入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人员上升渠道狭窄。部分技术骨干因缺乏竞争激励措施与职业前景流向其他部门。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因缺少系统培训、知识更新速度落后于档案信息化管理需求,逐渐丧失核心竞争力。人才流失与能力不足的双重困境,制约了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信息化时代国企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以理念创新为引领夯实档案工作转型基础

国企需打破传统档案管理思维定式,重塑档案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与认知。首先,树立“战略支撑”认知,明确档案工作对企业决策、业务推进的保障价值,构建“需求驱动”服务模式,主动对接业务部门需求,精准提供档案信息支持,摆脱“后台辅助”定位。其次,深化“数据资产化”管理理念,建立档案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确权、估值、流通机制,完善相关制度标准,打通档案管理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提升数据流通共享效率、降低管理开放成本。最后,强化“合规法治”思维,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要求嵌入档案管理各环节,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标准,引入先进的加密技术,筑牢档案信息安全防线,确保管理行为合法合规,以理念转型带动实践升级。

以技术应用为引擎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

主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国企档案工作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关键。首先,要构建智能化技术应用生态,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入档案管理全流程,借助知识图谱技术挖掘档案信息之间的关联,提升档案管理效率,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撑。其次,推进系统集成与平台互通,摒弃“闭门造车”模式,通过微服务化改造,实现档案管理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精准对接,利用中间件技术解决异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端口兼容问题,支持多终端协同办公,满足多部门对档案信息服务需求,提升服务响应效率。最后,建立技术动态管理机制,组建专家技术小组,定期检测档案管理系统,及时解决技术难题,通过不断尝试新技术,确保技术投入与业务需求精准匹配,提升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以人才培养为支撑打造高素质专业队伍

构建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档案工作发展提供人力保障。聚焦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系统培训,使档案管理人员既掌握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数字技术,又熟悉企业主营业务与安全生命周期管理知识,全面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创新人才激励与发展机制,结合企业档案管理实际需求,优化激励政策,拓展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晋升渠道,将档案工作成果纳入重要考核依据,设立专项奖励表彰优秀团队与个人,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获得感。实施档案人才库计划,通过轮岗交流、项目合作等方式,提升人才粘性,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与激励生态。

文源:企业文明 2025(10)

单位:珠海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李丽娟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